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历史是什么?相信很多人都想知道,为帮助大家了解相关情况,医学教育网特整理了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历史分享给大家,供大家参考。
1931年11月, 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央民主政府。为了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经中央军委批准,11月20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在江西瑞金诞生,贺诚任校长。
1932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在江西雩都举行军医期第一期开学典礼,毛泽东同志为学校制定了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叶剑英到会并讲话。
1932年10月,学校在设立军医期的基础上,陆续开设了调剂班、看护班、卫生员班和卫生长班。中央军委将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学校设立政治处、教育处和总务处。
1934年10月,为粉碎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的第五次"围剿",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于10月中旬从瑞金出发。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随中央军委到达陕北。
1940年,学校迁至延安后得到迅速发展,经毛泽东同志提议,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王斌继续担任学校校长。学校设校部。 学校《校章》中规定,学校的性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革命的技术优良的卫生干部,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为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教育方针规定为:"培养政治坚定、思想正确、忠于职责、贯彻始终的卫生工作者".学校对学制进行了调整,军医期为四年制,制药班为三年制,调剂班为一年制。
1945年11月18日,根据党中央建立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挺进东北。
1946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到达黑龙江兴山(现鹤岗市),合并了东北军医大学(前身为哈尔滨陆军军医学校)。
1947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合并东北大学医学院和原哈尔滨医科大学一部分。学校设有一所设备完善的附属医院,医院下辖4个所,每个所300 ——400张床位。
1948年初,中国医科大学设立4所分校,在龙井将吉林军大分校设立为第一分校,以内科为主,校长任国祥;在哈尔滨建立了第二分校,以五官科为主,校长薛公绰;将通辽市辽东军区医专设立为第三分校,校长陈应谦;将平谷地区冀热辽医专设立为第四分校,校长刘绍九。
1948年10月,奉上级命令,学校派副校长李亭植率领部分干部、师生接收原长春大学医学院,组成长春军医大学;第一、第二分校合并为现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三分校合并到总校;第四分校组建为现承德医学院。
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进驻沈阳,根据东北行政委员会暨东北军区司令部指示,先后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
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8月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于奉天(今沈阳)设立南满医学堂,1924年升格为满洲医学大学。该校设学部和专门部,学生以招收日本人为主,另招部分中国学生。该校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在当代中国和日本具有较大影响。1945年后,原满洲医学大学先后更名为中长铁路医学大学、铁路医学院、国立沈阳医学院。该校共培养学生2543名,其中部分日本籍学生为日后中日两国友好关系做了很多有益工作。中国籍学生大部分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的著名专家和学者。1948年11月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其前身为盛京医学大学,于1892年由英国传教士、医学博士司督阁在奉天(今沈阳)开办施医院附设西医学堂会,1912年建立奉天医科大学,这是当时东北三省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 其后学校更名为奉天医学专科学校、私立辽宁医科专门学校、盛京医科大学、私立辽宁医学院,该校以其教学严谨、注重人才质量而负盛名。该学校共培养学生531名,其中大部分学生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和医学教育事业的著名专家和学者。1948年8月,遵照东北行政委员会的指示,该校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1949年5月,遵照东北军区暨东北行政委员会命令,中国医科大学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划归东北行政委员会领导。任命东北行政委员会卫生部部长王斌兼任校长,卫生部副部长白希清兼任副校长,陈应谦、阙森华任副校长,并成立校长办公室。学校设基础一院、基础二院、内科学院、外科学院、牙科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妇婴学院等8个学院。
1949年7月,东北药学院并入中国医科大学,为药学院。学校按学科设学系,设有25个学系。
1950年3月1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访问苏联归国途中路经沈阳,亲临学校视察,鼓励全校师生办好人民的医科大学。
1950年。郭沫若来校参观,亲自题写"中国医科大学"校牌,并题词。
1950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首次在全国招收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学制为五年制。
1950年10月,朝鲜战争爆发, 根据上级指示,学校部分师生组成手术队和担架队,并在黑龙江省北安县成立北安医院,承担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伤员的救护工作。
1952年2月,学校成立细菌战防御研究组,后改为东北防疫委员会研究组,副校长陈应谦兼任组长。学校吴执中、李佩琳、秦耀庭、景冠华等教授和有关技术人员参加了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调查团的技术鉴定工作,李佩琳教授等在国际科学委员会的报告书上庄严签字。
1952年9月,学校制定《中国医科大学校章》,确定了学校办学宗旨和任务为:"培养具有高级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体魄健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级卫生建设人才".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领导体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机构,撤消原8个学院,设医学、儿科学、公共卫生3个专业,设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附属妇婴医院;设21个教研组;附设卫生学校。
1952年10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改名为东北药学院(现沈阳药科大学),脱离中国医科大学建制。
1954年8月,东北人民政府行政机构撤消,中国医科大学划归国家卫生部领导。
1955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接受国家卫生部分配的研究生培养任务,使中国医科大学成为我国最早设立研究生教育的学校之一,也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开端。
1955年7月,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院系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系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校设卫生教研组;哈尔滨医科大学儿科学系并入中国医科大学。
1955年8月,根据国家卫生部指示,学校建立医疗系、儿科学系。
1955年和1956年,根据国家需要,学校先后向新疆、内蒙等地十多所新建高等医学院校成批输送骨干技术人员和行政管理干部130余人。
1956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医学院校调整的决定,中国医科大学改名为沈阳医学院。
1958年至1965年,学校先后向北京中医学院、锦州医学院、延边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等学校输送骨干技术人员近百人。
1958年4月,学校成立基础医学部,并实行医疗系与附属第一医院、儿科系与附属第二医院院系合一的管理体系。
1959年4月,学校成立行政管理机构,设校长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医院工作处、科学研究处、生产劳动处、总务处。
1959年9月,学校再次成立公共卫生学系,设7个教研组。
1960年5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辽宁分院在学校建立7个研究所,即:劳动卫生研究所、实验医学研究所、妇幼卫生研究所、工业卫生研究所、卫生研究所、流行病研究所和外伤研究所,配备科研编制。
1961年9月,学校在全国首创医学专业日语医学班,学制为六年,年招收学生30名,培养能够熟练掌握日语的高级医学人才。
1962年,公共卫生学系重新并入哈尔滨医科大学。
1976年,根据国家教育部指示,学校开始承担培养我国留学生任务,来至8个国家的留学生入学。学校重建公共卫生学系。
1978年3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3月1日,中国医科大学召开大会,隆重庆祝学校恢复中国医科大学校名并挂校牌,国家有关部委和省、市领导亲自到会表示祝贺。
197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在全国首次设立六年制英语医学班。
1979年,根据国家对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中国医科大学增设法医学专业和口腔学专业。
1979年5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建立了8个独立专业性研究室,即:细胞生物研究室、针麻原理研究室、神经解剖研究室、肿瘤研究室、心血管病研究室、呼吸病研究室、听力研究室、肝炎研究室,并配备科研编制。
1981年11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医科大学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和导师,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21个。
1982年3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根据国家关于学位授予有关规定,首次授予32人为医学学位。
1984年,中国医科大学试行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并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在职人员申请学位试点单位。1988年被例为质量免检单位。
1985年5月,经国家卫生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正式建立法医学系和口腔医学系;筹备建立护理专业和医学图书情报专业。学校设立新兴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医学遗传学、临床药理学即临床流行病学等学科;成立肿瘤研究所、脑研究所、儿科研究所、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所;建立22个专业研究室。
1987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举行开院典礼,成为辽宁省第一所大学本科口腔专业教学医院。
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医科大学试办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首批招生30名,毕业考试合格授予医学硕士学位。中国医科大学被国务院批准为在职研究生培养工作质量免检单位。
1988年9月,卫生部日语培训中心在中国医科大学成立。中心工作任务是承担全国医务人员日语培训任务和出国人员日语培训任务。
1988年,根据国家卫生部文件精神,中国医科大学对原有科研机构进行调整、充实,成立8个研究所、4个研究中心、15个独立研究室。
198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医科大学设置医学影像学专业。
1989年11月,中日两国政府技术合作项目"中日医学教育中心"在中国医科大学成立。协议规定,中日医学教育中心技术合作项目的目的是,促进、提高中国医科大学用日语举行医学教育,为21世纪培养优秀医学人才做出贡献。
1989年11月,卫生部中国乡村医生培训中心在中国医科大学成立。中心工作任务是面向全国指导乡村医生教育工作。
1990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成立第三临床学院暨中日医学教育中心附属医院, 国家卫生部正式将该医院列为"八五"期间重点基本建设项目,辽宁省、沈阳市政府无偿提供7万平方米建设用地。
1994年6月2日,中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暨中日医学教育中心附属医院开诊, 日本政府对中日医学教育中心附属医院援助的仪器设备总值5.83亿日元。
1991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隆重举行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在中国医科大学建校60年之际,邓小平同志亲自为《中国医科大学校史》一书题写书名,国家领导人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江泽民、李鹏、杨尚昆、陈云、李先念、彭真、邓颖超、李铁映等为学校题词。江泽民同志题词:"发扬红军卫校传统,办好社会主义医科大学。"李鹏同志题词:"继往开来,为祖国培养更多的优秀医生". 1994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在原基础医学部建制基础上成立基础医学院。
1995年3月,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研究批准,中国医科大学设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二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基础和临床学科专业成为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专业。
1996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与沈阳药科大学举行合作办学签字仪式,国家卫生部、国家医药管理局、国家教委、辽宁省政府、沈阳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签字仪式。中国医科大学与沈阳药科大学在不改变现有大学领导体制和投资渠道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的原则合作办学,并首先在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科技产业开发、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
1996年9月, 国家卫生部、辽宁省政府、沈阳市政府于12日在中国医科大学举行共同建设中国医科大学协定签字仪式,卫生部副部长张文康、辽宁省副省长张榕明、沈阳市副市长张毓茂在协定书上签字并祝贺共建成功。
1996年9月11日,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小儿先天畸形实验室通过了以国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评审论证。该实验室分为四个部分,即: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分子病毒学研究、病理学研究和功能及生化检测研究。
1996年1月,国家卫生部、辽宁省人民政府、沈阳市人民政府共同组织对中国医科大学进行了建设"211工程"重点学科专家评审,内科学(呼吸系病)、细胞生物学、儿科学、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外科学(普通外科)、皮肤病与性病学、肿瘤学、医学影像学等8个学科通过了专家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1998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在原公共卫生学系建制基础上成立公共卫生学院。
1998年5月,中国医科大学在原口腔医学系建制基础上成立口腔医学院。
1998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第一名名博士后人员出站。
1999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国医科大学委员会召开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确定学校工作今后几年总的目标是:教学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和加强我校的特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水平达到国内领先;科技工作继续保持上升的势头,从总体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某些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科技产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和相当的规模;医疗工作保持原有的优势,在医药技术、现代化管理与服务质量方面成为区域性和全国的典范;启动和加快机关、后勤改革的步伐,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全面实行后勤经营性服务,逐步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和准社会化;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努力把中国医科大学建设成为高水平的医学教育、医学科学研究及科技开发的重要基地和急危重症、疑难病症的诊治中心,建设具有自己特色的国内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
2001年1月校党委书记、校长金魁和率代表团访问日本,签订了中国医科大学与日本北海道大学友好交流协议。这是口腔医学院第一次与国外口腔医学院校建立友好学术交流关系。
2001年2月,我校第一临床学院陈峻青教授获得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我校历史上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也是我校科研史上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陈峻青教授作为2000年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代表,在北京参加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受到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
2001年4月,由卫生部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主办、我校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承办了东北、华北地区卫生行业2001年首届人才交流洽谈会。来自北京、天津、山东、辽宁等地的近百家用人单位参加了本次人才交流洽谈会,需求岗位涉及医疗、教学、科研、管理等多方面,3000余名求职人员按照自己的意愿与用人单位进行了洽谈。
2001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实施校内分配制度改革。根据辽政发[1999]4号《关于深化省属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若干问题的通知》精神,制定并实行了《中国医科大学校内分配改革方案(试行)》医大校发[2001]人字65号文件,及与之配套的《中国医科大学本、专科生授课课时津贴试行条件》、《中国医科大学学会任职津贴发放细则》等文件。这项改革方案以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造就管理干部队伍为着眼点,以提高教师骨干和管理骨干人员的收入,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能力为重点,以推动学校教学、科研、医疗和管理等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于建立了激励机制,体现了"优劳优酬、多劳多得"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较好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001年7月,老校友关丽女士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建立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电脑阅览室,并立铜牌纪念,以示后人。
2001年10月,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厂房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验收。顺利通过GMP标准认证。
2001年10月,中国医科大学举行建校七十周年庆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吴阶平为该校题词,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国家卫生部部长张文康,省委书记闻世震:省委副书记、沈阳市委书记张行湘致信表示祝贺。国家教育部也发来了贺信。省委副书记张文岳,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徐廷生,副省长赵新良,副省长、沈阳市市长陈政高等出席庆祝大会;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彭玉专程来沈祝贺;朝鲜、日本、俄罗斯、美国驻沈领事馆的总领事、领事也到会祝贺。卫生部副部长彭玉,省委副书记张文岳,副省长、沈阳市市长陈政高先后在庆祝大会上讲话,他们高度赞扬了中国医科大学7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勉励该校在新世纪里再创辉煌。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科技部,省、市有关领导及中国医科大学校友代表和在校师生2000多人参加了校庆庆典。
2001年10月,我省医药教育领域唯一的教育部教改重点项目《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教育部中期检查。由中国医科大学承担并有北京大学医学部等13所院校协作参加的21世纪初教改项目暨教育部世行贷款重点项目——《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在教育部高教司的指导下,经中国医科大学及协作院校二年的共同努力,该项目的核心内容重新构建的《临床医学专业国家基本要求(方案)》已经形成。该方案中的专业教学大纲是我国首次提出的大纲体系,其特点是在保留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修业年限、授予学位等内容基础上,在人文社科、公共基础、医学基础、临床技能等方面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按新世纪对医师的职业素质要求,以器官系统、疾病为中心,根据人体正常结构到异常变化过程,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有机地整合。在全国医药院校中产生较大反响,受到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
2001年11月 中国医科大学与英国奥斯特大学签署《中国医科大学与英国奥斯特大学学术交流协议书》,在护理学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糖尿病、癌症等领域进行共同研究。
2002年5月 《喉癌的基础与临床治疗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由我校第一临床学院耳鼻喉科潘子民、于靖寰、费声重教授等完成。
2002年6月 我校承办第四届亚洲白内障研讨会。来自欧美和亚太地区9个国家的100余位白内障基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2002年6月 中国医科大学国际护理学院成立,国际护理学院与护理学院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2002年7月 我校8种教材列入教育部“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分别是孙宝志主编的《临床医学导论》、孙开来主编的《遗传学和生殖发育生物学》、柏树令主编的《系统解剖学》、王恩华主编的《基础病理学》、吕永利主编的《人体形态学》、周正任主编的《病原生物学》、张君邦主编的《神经科学教程》、李小寒主编的《护理中的人际沟通学》。
2002年7月 我校获准成立卫生部英语培训中心,我校日语培训中心将成为英、日语同时进行培训的外语培训中心。
2002年9月 中国医科大学北京分校招生,北京分校系我校与北京卫生学校组建联合办学机构,2002年招生175名新生。
2002年10月 国内首部《系统解剖学彩色图谱》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该书由我校徐国成、韩秋生、霍琨主编,吴阶平院士、郭应禄院士任本书的名誉主编;钟世镇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柏树令教授任主审;裘法祖院士做序。
2002年10月 中国医科大学理工学部成立。
2002年10月 第二临床学院接管第三临床学院,负责全面经营管理。学校继续保留第三临床学院建制。
2002年11月 中国医科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博士学科专业34个,硕士学科专业49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在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模达到了2700人。
2003年2月 《胰肾联合移植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研究由我校第一临床学院器官移植科刘永锋教授等完成。
2003年3月 陈洪铎院士当选为国际皮肤科大会主席。
2003年6月 温家宝总理在辽宁省政府人民会堂接见我校抗非典医护人员。我校为辽宁省抗非典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3年8月 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药学院揭牌。
2003年9月 我校临床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
2003年11月 教育部对我校进行七年制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我校取得双优成绩。
2004年5月 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我校陈洪铎院士主持召开第九届国际皮肤科大会。此次会议是有史以来在我国举办的最大型的国际性皮肤科学术会议。
2004年7月 中国医科大学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系成立。
2004年10月 沈阳铁路中心医院移交我校管理。
2005年5月 我校与日本岩手县签定医疗领域交流协议。
2005年6月 卫生部中国医科大学日语培训中心更名为卫生部中国医科大学外语培训中心。
2005年6月 我校第一临床学院成功实施世界首例合成骨接活“中国腿”。我校第一临床学院骨外科将一股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自体的小腿腓骨及用小牛骨合成的人造骨,移植到患者大腿,成功治疗了该患的左腿股骨粉碎性骨折。该术式在世界尚属首例,治愈的腿称之为“中国腿”。
2005年9月 《宽口径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第五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孙宝志副校长作为获奖代表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的亲切接见。
2005年11月 中国医科大学眼科学系成立。
2005年10月 我校4个实验室被批准为省、部级实验室。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卫生部重点实验室;艾滋病免疫学和介入治疗与器材开发两个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实现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
2005年12月 中国医科大学药学院成立2006年11月 附属一院2005年度论文数量进入全国医疗机构前二十强。附属一院2005年度国内和国际论文总数在全国医疗机构中排名第16位。
2007年2月 温家宝总理视察我校附属第二医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视察我校附属第二医院,慰问、看望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克强,省长张文岳和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陈政高等省市领导的陪同。
2007年2月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分子病理学机制与临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该研究由第一临床学院辛彦教授等人完成。
2007年6月 口腔医学院挂名辽宁省口腔医院。
2007年10月 孙贵范教授当选为世界氟学会主席。在第27届世界氟研究学术研讨会上,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孙贵范教授当选为新一届世界氟学会主席。
2007年11月 《碘过量对甲状腺疾病影响的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成果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由附属第一医院滕卫平教授等人完成。
2007年11月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获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由附属第二医院王维林教授等人完成。
2007年11月 我校外科学(普外)、内科学(内分泌与代谢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等三个学科被新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我校的国家重点学科已增至五个,居辽宁省属高校首位。
2008年3月 我校与日本国岩手县环境保健研究中心签订科研合作项目。
2008年4月 我校获“辽宁省文明高校”称号。
2008年5月 我校成立多支医疗队赴汶川参加抗震抢险医疗救治工作,各附属临床医院接收汶川震区来沈伤员。
2008年7月 第七届亚太地区国际PBL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08年10月 我校法医学专业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2009年1月 《静脉系统梗阻-高压性疾病(VOH)综合性介入治疗的应用研究》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由附属第一医院徐克教授等人完成。
2009年1月《中国HIV感染者病毒生物学特性、免疫应答与疾病进展相关性研究》成果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研究由附属第一医院尚红教授等人完成。
2009年3月 新校址落户在沈北新区生命科学城。
2009年4月 我校与美国芝加哥大学结为姊妹学校。
2009年5月 我校与英国女王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备忘录。
2009年8月 我校医学细胞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
2009年10月 我校与本溪市政府签约共建临床医药学院校区。
2010年3月 学校新增临床药学、麻醉学两个本科专业。我校开设的本科专业数达到13个。
2010年4月 我校与西伯利亚国立医科大学签署合作协议
2010年4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桑国卫到我校视察。
2010年4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在辽宁考察工作期间到我校慰问住院老干部,对学校新校园建设做出重要指示。
2010年5月 我校沈北新区新校园建设用地获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土资源部国土资函[2010]294号文件《国土资源部关于沈阳市沈北新区城市建设用地土地征收方案的批复》批准我校在沈北新区新校园建设用地。
2010年7月在沈北新区新校园场区,我校隆重举行新校园奠基仪式。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曾维,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周忠轩,副省长陈超英、滕卫平,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社会各界、教职工代表等二千多人参加了奠基典礼。
2010年8月 我校附属盛京医院成功救治一名超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体重480克,经检索,这是目前我国存活新生儿体重最轻的婴儿。
2010年9月 我校滕卫平教授当选为亚太地区甲状腺学会副主席。
2010年9月 甲状腺疾病重点实验室入选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该实验室正式更名为“辽宁省内分泌疾病重点实验室”。
2010年9月 我校与英国女王大学签署教学、科研战略合作协议。
2010年10月 我校与日本东北大学医学部签署合作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