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村是一个位于阜南县朱寨镇、许堂乡交界处的偏远乡村,全村5270人,65岁以上的老人在350人左右,日常看病全靠村里的卫生室。长期以来,村民有个伤风感冒、腰酸背痛的小毛病都习惯到村卫生室去打吊水,久而久之,输液就成了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主要手段。
为改变患者对于输液治疗的过分依赖,阜南县卫计委从基层医改着手,对不需要输液治疗的53种疾病,组织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采取口服药、肌肉注射等方式进行治疗,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通过这种有益的尝试逐步降低患者个人承担部分的医疗开支。
“刚开始的时候,患者都认为吃药打针不管用,坚持要打吊水,那段时间我们跟患者做了很多解释工作。”大刘村卫生室村医王修磊告诉记者,长期静脉注射抗生素类药物用来消炎镇痛,患者肌体容易产生耐药性,且过量使用抗生素还易造成不良反应,甚至导致医疗事故。面对群众的不理解,我们只有尝试用其他办法做患者的工作:先定量服用常用药物或肌肉注射,没有效果再来输液;找左邻右舍去劝说,吃药打针一样可以治病……
在大刘村卫生室,记者见到了79岁的村民徐继田。在基层医改推行之初,他曾对看病不输液表示过强烈的怀疑。“脑血栓后遗症一年至少要吊5次水,现在按照医生的饮食和锻炼建议,不吊水头脑也一样清亮。”徐继田告诉记者,以前很多村民认为打吊水见效快,后来才知道副作用也不小。对于一些常见病,吃药打针的效果虽说慢一点,但是良好的用药习惯养成以后,看病的成本也跟着降下来了,村民都能接受这种治疗方式。
就这样坚持了两三个月时间,很多患者对于不需要输液治疗的53种疾病有了更加清楚的认识,输液病人也从之前的50%左右下降到现在的20%左右。“输液病人数量的下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患者新农合报销个人承担部分的下降,这个比例高达60%。”王修磊告诉记者,在输液病人总数下降的同时,村卫生室积极开展签约医生家庭服务,由政府买单为行动不便的空巢老人、贫困户、慢性病患者提供免费上门诊疗服务。阜南县卫计委为了补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力量、诊疗技术不足的短板,专门为村卫生室配备了可以用来测量血压、血糖、血脂的“一体机”,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签约医生上门开展家庭服务。
在一系列措施共同作用下,大刘村卫生室的门诊数量呈现直线下降趋势。“今年上半年,我们的门诊患者在3000人次左右,平均每月保持在500人次水平,只有之前的一半。”王修磊告诉记者,门诊患者数量的下降并不意味着患者不愿意到村卫生室看病,当然也不是我们有意把患者拒之门外,基层医改之所以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主要还是阜南县人民医院与朱寨镇卫生院建立了紧密的“医共体”,通过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医共体建设,像感冒、发烧、腹泻、头痛这类村卫生室能治的病村民就不用出村,像胸透、心电图、脑电图这类镇卫生院能做的检查,村民就不用去县医院了。而对于肿瘤切除手术等开支较大的医疗项目,村民都能在阜南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个人承担部分的医疗开支得到有效降低。
“我们已经与北京301医院、上海华山医院、天津环湖医院等10多家省内外的三甲医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特别是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定期派出6名专家前来开展手术示教、教学查房、门诊坐诊等对口支援,很多本地患者在县医院就能享受到知名医院的优质服务。”阜南县人民医院负责人陈雷说,在一系列医改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资金出现了一定的结余,根据之前制定的资金管理办法,用结余的钱奖励像大刘村卫生室这样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符合医改的实际,在全县医疗卫生系统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阜南县卫计委负责人庄文普表示,大刘村卫生室的医改实践表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金可以实现更加规范、高效的使用,这不仅降低了群众的医疗负担,避免了药品浪费和医疗事故的发生,而且基本实现了“大病县内治、小病就近看、未病共同防”的医改目标。同时,这些举措也调动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基层医改深入实施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