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医学生政治冷漠的具体表现为:政治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参与政治的热情不高,参与政治活动的动机比较复杂。政治思想文化的导向偏离是直接原因,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主要原因,学生个体政治观的不成熟是必然因素。需要我们从认知和实践教育两方面着手,形成合力,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政治冷漠思想政治教育
政治冷漠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情感,表现为对政治活动缺乏兴趣,对社会政治问题漠不关心,不愿意参与政治活动。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高的公民其政治参与的程度也高。从过去到现在,青年学生一直是政治活动中最为活跃、热情最高的群体,但医学生却表现出与其受教育程度极为不符的政治冷漠,这种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重视。为了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我们在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在吉林大学医学部的本科生中发放调查问卷550份。调查问卷的发放范围为2~5年级的学生,包括医学院所有专业的学生。问卷发放的比例为:毕业年级100份,二、三、四年级各150份。回收问卷537份,有效问卷530份,占96.3%.除问卷以外,我们还有目的地对一些学生进行了个别询问,并结合日常工作所掌握的情况对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希望我们的调查能够对政治冷漠的现象做出客观分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一、当前医学生政治态度状况的调查分析
政治冷漠实际上是通过一个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表现出来的。政治学的观点认为,政治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政治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而政治参与是指社会成员自觉自愿地以合法的或非合法的程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目前在校的医学生是伴随着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他们既亲眼目睹了中国社会变革,同时又是社会快速发展进程中的受益者。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年代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他们在政治上表现出自已的特点。
1.政治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表现出政治观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政治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中各种政治对象的认识理解以及赞成反对。政治认知水平的高低与政治主体对政治知识的了解和把握有很大的关系。大学生从进入大学后,学校就通过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和其他形式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却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政治理论教育持轻视或消极的态度。导致他们对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论和知识不了解。例如,我国政治选举活动的运作程序及相关知识,这是所有学生在中学和大学期间都学习过的知识,可是调查显示:有34.7%和27.3%的医学生表示了解和比较了解,有32.6%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有5.4%的学生坦言对此一点也不了解,这个比例高于大学生平均水平。在这项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女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于男学生,高年级的学生低于低年级的学生。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力。参加选举和投票活动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政治参与形式,但调查显示,医学生空谈政治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实际投票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会选择让别人代投或不参与投票。即使参加投票,往往也是由于有关方面的动员或纪律的约束,所以他们的投票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大,真正出于公民责任感而主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较少。作为时代青年,医学生有一定的政治参与的思想基础,对一些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政治问题也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但思想认识与实际行动上表现出的背离,说明了他们政治观的不成熟和不稳定性。
2.能够关心国家大事,但关注政治生活的热情不高。政治情感是指人们在政治认知基础上对政治对象产生的内心体验,主要表现为爱憎、好恶、尊重或轻视之感。在中外历史上,青年学生都是政治活动或政治运动中最激进的群体。他们大都是理想主义者,关注社会问题,政治敏感度高,对大是大非问题态度鲜明。我们从2001年开始,坚持在大学生中进行思想政治状况的滚动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但调查也同时还显示这样一种现象,自然学科专业的学生对政治问题关注的程度、参与政治活动的热情低于社会学科类专业的学生。在本次医学生的调查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学期间,你对时政要闻及国家大事——”,选择非常关注的41.9%,偶尔关注的为51.4%,认为医生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应远离政治和浪费时间、不关注的分别为5.7%和1%.在这组数字中,非常值得注意的是“偶尔关注”的人数超过了半数,这恰恰反映了医学生对政治的关注程度是不高的。医疗制度改革是一件关乎民生的大事,与医学生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所以我们在问卷中特别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医疗制度的改革一直是个社会焦点问题,你关心了解这个问题么?”回答“很关注,因为这是关系民生的大事”的为51.6%,认为“与我未来的职业有关,应该关注”的占13.8%,“知道重要,但是不了解”的占27.2%,还有7.4%的认为“无所谓,没有必要了解”。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政治理论,参加政治活动是文科学生的事情,医学生关注政治是“不务正业”,钻研业务才是正途。总体上看,医学生也与其他学科的大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谈论政治的热情高,但主动自觉关注政治生活的意识是不够的。
3.参加政治活动的动机比较复杂,目的多样化倾向明显。动机引发行为,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而行为是动机的外在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个人都是无法完全脱离政治关系的,医学生也不例外。我们在调查中特别设定了加入党组织的问题。入党在高校一直是学生们比较关注的问题,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领导核心,加入党组织无疑会促使大学生更积极、更有效地参与政治生活。近些年来,在校学生提出入党申请的比例一直很高。根据吉林大学组织部门的统计,申请入党的学生比例在48~92%之间。毕业年级,在校期间入党的人数占毕业学生总数的28~42%.医学部学生有48~84%的学生提出入党申请,毕业年级学生党员比例为37.8%左右,为全体学生的中等水平。如果从数字上来看,医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在政治上是要求进步的。但是我们在近三年的滚动调查中,关于“你的信仰”,选择“共产主义”的分别占31.4%、38.7%、35.6%.这个数字低于申请入党学生的人数和学生党员的人数。这说明,医学生的入党动机是很复杂的。学生管理干部也普遍反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没有入党”的状态。功利化的动机必然要导致功利化的行为,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相对更关心与自身利益和信仰关系密切的事物。而普通学生则更加注重与自我相关的、具体且现实的利益追求,对那些无利可图的政治活动自然就会表现出消极冷漠的态度。因此,加入了党组织并不意味着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
二、医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医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形成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目前在校的大学生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即“80后”、“90后”一代。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人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革命性转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改革开放是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参照的。它是一种理论上的探索创新,实践中的摸着石头过河,因此失误也是不可避免的。社会变革的成功与失误对正在成长着的一代青年的影响也同样是双重的,而政治冷漠是其负面影响的一种表现。
1.政治思想文化的偏离是直接原因。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左”的思想一直处于政治的主导地位,而政治则是一切工作的“统帅”,是解决一切社会矛盾的“万能钥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近三十年问,各种政治运动接连不断,政治活动无止无休。特别是“文革”十年,我们民族遭受了一次空前的劫难,广大群众对极“左”路线深恶痛绝,也使很多人对政治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此,改革开放后,远离政治,不谈政治,不参与政治曾经是很多人的真实思想和态度。应该说,这种错误的认识至今都很有市场。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也有值得注意和反思的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场由署名潘小的一篇文章《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引发的人生观的大讨论,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青年在理想偶像破灭、价值标准模糊、个体尊严丧失、政治信仰迷茫后的痛楚,更是变革初期人们思想上的种种困惑和混乱的写照。这场人生大讨论众说纷纭,其对社会的影响已经超出了人生观的范畴。但遗憾的是,对这场大讨论并没有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甚至在讨论中还提出了一些错误的命题,结果造成了“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口号的流行。不久,社会上就出现了“共产主义渺茫论”的思潮,一时间“一切向钱看”成为许多人在社会变革、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价值导向,并为这种错误思想模糊认识寻找其合理性。不断袭来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迅速消解了人们对政治的关注和热情,使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当我们回首历史就会清楚地看到,大学生的政治冷漠是有一定社会原因的,与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出现的思想政治文化偏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导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部分,自然也不能置身事外,他们在政治态度和政治参与上所表现出来的回避与淡漠也就不足为奇了。
2.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主要原因。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的经济成分、分配形式、组织方式、利益关系以及就业方式等等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思想观念的解放、社会环境的宽容、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和人们思想的多样化存在,彻底改变了政治统帅一切的局面,政治不再是社会的中心问题,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个人利益、个人发展等方面,加速了对政治的反感和游离。大学生也不例外。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团委每年都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每项活动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突出政治思想教育的主题。但是,医学生是怎样认识这个问题的呢?对“你认为在校期间参加社会活动对医学生有什么意义?”(多选题),选择“可以增强对社会的了解,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打基础”的占42.6%,选择“提高交往、表达、理解他人等方面的能力”占36%,选择“能够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只有28.6%.另有7%的医学生认为“我将来以自己的医疗水平获得社会认可,没必要参加这些活动”。可见,许多医学生更多的是从一些比较实际且能“立竿见影”见到实效的方面去考虑自己的行为取向,而对是否能“提高政治思想素质”的关注程度有限,这恰恰反映了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评价标准层次化对他们的影响不可低估。
3.个体政治观的不成熟是主观因素。绝大多数的医学生都没有社会生活的阅历,由于多种原因,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也不是很普遍,这就造成了他们政治观的不成熟。当他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政治问题,特别是很多政治问题又与道德法律、经济文化等等问题交融在一起,使原本就难以辨别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难以判断时,他们就会表现出犹疑不定,难以判断。另外,网络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快捷,各种各样的思潮、五花八门的观点令青年学生们难以取舍,使大学生在价值评价和价值取舍时有了更多的参照,而这也造成了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上的迷茫和困惑。医学生与人文社会学科的学生不同,专业学习的繁重使他们不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系统学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知识,在分析判断问题时难免简单直观。同时有相当部分的医学生受社会影响,对政治有一定的偏见和误解,认为医生职业与政治没有直接的联系,只要业务能力强同样可以为社会做贡献。因此,他们会自觉与不自觉地远离政治或者把医生职业和职业操守与政治割裂开来。他们不愿在传统价值观框架下谋求个人发展,渴望摆脱社会习俗的束缚达到自我实现,认为现实的满足比崇高的政治理想更重要。同时又对飞速变化的现实感到无所适从,经常在取舍之中犹豫不决,在进退之间徘徊不定,从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政治认知直观化,政治评价功利化的倾向。
三、政治冷漠的危害
从多年的调查和实践工作中我们看到,医学生的主流是好的,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特别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例如,在汶川5.12大地震后的救灾中,在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的志愿者队伍中,都活跃着医学生的身影。在台湾问题、西藏问题以及“7.5新疆暴乱事件”等涉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大问题上,他们都能坚定维护国家民族利益,表现出非常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对此,我们应予充分肯定。当前在青年学生,包括医学生中表现出来的政治冷漠现象确实有发展的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政治冷漠不论对于青年学生个体的成长成才以及正确的政治观的形成,还是对于国家民族发展、社会政治稳定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首先,从医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看,他们作为受教育程度最高和创新意识最强的青年,是未来社会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也是政治改革和创新的实践者和原动力,其思想观念特别是参与政治的意识尤其重要。如果长期任其一味地政治冷漠或只对关系自身利益的政治现实感兴趣的状态持续下去,势必导致其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的愈加缺失,难以唤醒其对政治乃至对国家民族命运、社会责任、良好的职业道德的追求与坚守,形成人格上的缺憾,最终导致个人发展的不完善。
其次,从国家民族进步和社会稳定的角度而言,任何社会都不愿意其继承者与自己的社会相背离,总是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医学生不仅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将成为国家事务以及政府和医疗单位或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并直接参与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这就需要他们必须具备比较高的政治素质。在社会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如果放任其政治冷漠的蔓延,不及时地加以矫正,将会在他们中形成一种潜在地对政治体制的离心离德和不信任感,一旦社会矛盾加剧,缺乏足够政治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的医学生,也存在成为影响政治稳定因素的可能性。因此,加强医学生的“再政治化”,切实提高其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能力势在必行。
四、对医学生政治冷漠的纠正措施
1.提高政治认知水平,强化对医学生的政治观教育。大学阶段是政治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青年学生不同于成年人,政治上具有敏感性、冲动性、反复性和可塑性等特点。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医学生政治冷漠现象的形成与他们的政治认知水平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医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医学生政治观教育的相关内容主要融汇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这些课程对所有大学生开设,内容理论性、系统性比较强,但是就医学生而言针对性较弱。近些年来,吉林大学在医学部开设了“医学法学”、“医学伦理学”、“当代社会思潮评介”、“现代思维方法与现实生活”等选修课程,还请一些专家学者为学生作专题讲座。这些课程和讲座不仅弥补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而且开阔了医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纠正偏见,更深刻地了解社会矛盾,提高政治辨别能力。
2.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个体政治观的形成途径多种多样,学校的知识和理论灌输只是一种途径和方法。人的政治观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形成政治观的各种途径和方法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采取措施让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政治认知水平和政治意识是非常有效的。近些年来,许多高校的党团组织都在积极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或者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据我们了解,这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其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例如,在“5.12大地震”发生后,四川高校的医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最先投入抗震救灾的战斗中,许多医学院校的学生自愿到汶川地震灾区义务服务。在甲型H1N1流感爆发后,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临床医学院的学生还结合专业,申报了“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与干预机制的研究”等科研课题,深入社区、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进行调研和预防宣传。考虑到医学生的在校期间专业实习期较长,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具有了一定的专业水平,有能力为社会服务,校团委和研究生院专门为医学生设立了科研项目,并投入经费予以支持。这些社会实践与科研活动,使医学生们走出校门,深入边远地区,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了解了社会。培养了职业道德,使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思想、社会责任意识等都得到提高。他们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和社会问题,对国家民族进步发展、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有了新的认识。
总之,医学生中政治冷漠现象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把握症结,深入分析,综合利用认知和实践两种手段,有效地开展教育,是提升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与能力、树立正确政治观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