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疗机构在管理血液使用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行业标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采购与接收:确保所用血液来自合法的血站或供血机构,并且有完整的质量控制记录。在接收时要仔细核对信息、检查外观质量和温度等。
2. 储存条件:根据不同的血液制品选择合适的储存方式,如红细胞悬液通常保存于4℃±2℃冰箱中;血小板则需置于20-24℃振荡箱内存储。同时定期监测并记录储血设备的工作状态和环境参数。
3. 交叉配型与检测:在输血前必须进行严格的ABO及RhD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以及传染病筛查,以减少免疫反应和传播疾病的风险。
4. 使用审批流程:制定合理的血液使用指征标准,严格执行申请、审核制度。医师需根据患者病情评估是否需要输血,并填写相应的申请单经上级医生或科室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
5. 输注过程管理: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情况,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要及时处理并上报。同时做好详细的记录工作,包括使用的血液制品信息、开始结束时间、监护指标变化等。
6. 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定期开展内部自查和外部评审,对整个输血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分析,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完善。
7. 培训教育: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专业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其在血液管理方面的知识水平和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