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健康管理师近年来备受关注。学习健康管理师知识不仅能多一份职业选择,更有利于自身健康管理,想报考的朋友们不要再犹豫啦~下面小编接着为大家分享文章:【基础知识】健康管理师第八章重点整理(四),一起来看看吧!
身体活动及其健康益处(四)
四、身体活动量的衡量
1.国际通用的身体活动量衡量指标
国际通用的身体活动量是指身体活动强度与单次或累计时间的乘积,一般用梅脱·分钟(MET·min)或梅脱·小时(MET·hour)表示。即:—次具体身体活动的活动量(梅脱·分钟,MET·min)等于该活动强度(梅脱值)与持续时间(分钟)的乘积。一定时间内的活动量可以累积,不同类型身体活动的活动量也可以相加。
例如,健康成人每天以4公里/小时的速度走路30分钟,每周5天。这项身体活动的活动量计算公式为:
每天走路的活动量
(MET·min)=3.0MET×30min=90MET·min
每周走路的活动量
(MET·min)=90MET·min×5=450MET·min
2.千步当量
我国2011年推出了《中国成人身体活动指南(试行)》,该指南中的身体活动量的基本衡量单位定义为“千步当量”。该指标的提出是为了便于我国居民估计和折算各类身体活动的活动量或能量消耗。
具体而言,1个千步当量相当于普通人中等速度(4千步/小时)步行10分钟(约1千步),即3梅脱×10分钟=30MET·min的身体活动量。并且,千步当量可以根据体重转换为能量消耗,也就是说60公斤体重的人从事1千步当量的活动,约消耗能量132千焦(31.5千卡)。
五、身体活动的生理反应、运动后恢复
1.身体活动中的反应
人体承受体力负荷时,心血管、呼吸、神经肌肉骨骼关节系统和有关的代谢过程等都会发生反应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体力负荷量、机体对体力负荷的适应程度、身体运动素质、个人健康和疾病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应通过测量和分析这些变化,了解机体其所承受体力负荷的耐受、适应程度,并据此判断产生的健康效益和存在伤害风险的可能性。
对于发生运动伤害的高危个体(如曾发生过心血管急性事件的人),如果在日常活水平上再增加运动量时,需要了解和观察运动反应情况,一旦活动中出现不适症状,就要及时调整。
2.身体活动后的恢复
人体身体活动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是疲劳、恢复和适应。体力负荷使人体产生疲劳,停止活动后疲劳逐渐缓解。机体经历从疲劳到恢复的过程后,会对一定体力负荷逐渐适应,耐受疲劳能力增强。合理的身体活动计划应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使机体能够逐渐适应,运动后疲劳能够及时恢复。
疲劳和恢复表现在各种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上。通过这些指标对疲劳程度和恢复过程进行测量,可以分析体力负荷量与机体耐受力之间的关系。预防机体活动不耐受,需要及时对个体身体活动反应作出判断,并相应调整活动量目标以及活动形式、强度、时间、频度和总量等。
随着活动计划的实施,个体的活动能力逐渐提高,同时健康和疾病状况也会得到改善。这些变化可能会改变机体的运动反应,增强机体对运动的耐受力,也可能会改变机体发生伤害的风险水平。因此应针对个人的具体情况,定期对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进行再评估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活动计划。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