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生理学学习指南——能量代谢和体温

2007-08-18 13:59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一、基本要求

  掌握:1. 热价、氧热价、呼吸商等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2.基础代谢的概念及意义

  3.机体的散热方式

  4.温度感受器和体温调节(调定点学说)

  熟悉:1. 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

  2. 机体的产热

  3. 体温调节中枢

  了解:1. 食物的能量转化

  2. 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二、基本概念

  能 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食物的热价(themal equivalent of food)、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体温(body temperature)、战栗产热(shivering thermogenisis)、非战栗产热(non-shivering thermogenesis)、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对流散热(them1a1 convection)、蒸发散热(evaporation)、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发汗(sweating)或可感蒸发(sendbie evaporation)、热敏神经元(warm-sensitive neuron)、冷敏神经元(cold-sensitive neuron)。

  三、重点与难点提示

  第一节 能量代谢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储存与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1. 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机体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于三大营养物质:糖、脂肪和蛋白质,其中最主要的是糖。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能量,约50%直接转化为热能;其余部分主要以ATP的形式储存于组织中。最终ATP除对外做功外,其余将转换成热能。

  2.能量代谢的测定[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2.1 直接测热法

  指直接测定机体的产热,临床已较少采用。

  2.2 间接测热法

  在了解以下概念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公式即可计算出机体产生的热量。

  2.2.1食物的热价或卡价

  1克营养物质在氧化分解时所释放出的热量称为该物质的热价或卡价。食物在体内氧化产生的热量称为生物热价,而体外燃烧时释放的热量则称为物理热价。糖和脂肪的生物热价与物理热价相等,蛋白质的生物卡价小于物理卡价。

  2.2.2食物的氧热价

  某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该食物的氧热价。各种营养物质所释放的热量也不相同。

  2.2.3呼吸商与非蛋白呼吸商

  营养物质氧化时一定时间内CO2的产生量与耗氧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呼吸商分别为1、0.7和0.8.

  非蛋白呼吸商 除蛋白质以外的营养物质(糖和脂肪)氧化时一定时间内CO2的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称为非蛋白呼吸商(non-protein quotient, NPRQ)

  3.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机体的能量代谢与体表面积成正变。影响能代的因素:(1)肌肉活动:安静时骨骼肌的产热量占总热量的20%,剧烈 运动时可达90%,因此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大。(2)环境温度:在20~30℃ 的环境中能量代谢最为稳定,过高或过低均能增加能量代谢。如温度每升高1℃,内分泌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增加产热量。代谢率增加13%?(3)食 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机体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内(1~8 h)产生"额外"热量的现象,称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4)精神活动:精神紧张时可使不随意肌紧张加强、交感神经兴奋和某些激素分泌(如甲状腺激素)分泌 增加,产热增多。

  4.基础代谢

  基础状态下(空腹、清醒静卧、环境温度20~30℃、精神安宁)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单位时间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单位是KJ/ m2.h.基础代谢不是机体最低的代谢水平,慢波睡眠期间的代谢水平最低。在临床上常以相对值来表示,正常值为±15%.在甲亢时或甲减则升高或降低。

  第二节 体温

  1. 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体温是指身体内部或深部的平均温度。临床上常用腋窝、口腔或直肠的温度代表体温。其中直肠温度最高,口腔温度最低。

  体温的生理波动 :波动范围< 1℃

  ① 昼夜节律:2~6时体温最低,13~18时最高。②性别: 成年女性比男性平均高0.3℃,在一个月经周期中,以排卵日的体温最低。③年龄:儿童略高于成人,新生儿和老年人的体温较低。④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可使 体温暂时轻度升高。⑤其他:精神因素、环境温度等也可引起体温变化。

  2. 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2.1 产热: 安静时机体的产热主要来自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约占总热量的56%.劳动或运动时的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约占总产热量的90%.进食、环境温度和精神活动等均可影响产热。

  2.2 散热的主要部位是皮肤,约占总散热量的90%,其次是肺、肾等。机体散热的方式有 : ①辐射:即机体以热射线的形式向外界散热。散热量和皮肤温度与周围环境的温差以及人体的有效散热面积呈正变。②传导:指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与它接触的较冷 物体。临床上用冰袋、冰帽等为高热病人降温即利用此原理。③对流散热:指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上述三种方式散热的条件是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 ④蒸发:包括不感蒸发和发汗,不感蒸发是指皮肤有水分渗出而在未变成液滴之前即已蒸发,或从呼吸道呼出,机体常常感受不到。该活动与汗腺无关,成人每天经 此途径蒸发水分约1000 ml;发汗(可感蒸发) :汗腺分泌汗液而散热。是环境温度高于或接近皮肤温度时,机体惟一的散热形式。临床上对高热病人用酒精或温水擦浴,就是利用酒精或温水的蒸发速度快来促进 散热,从而降温。

  3. 体温调节

  在人和恒温动物,机体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等调控机制,使产热过程和散热过程维持相对稳定,称为自主性体温调节;而机体在不同的环境中采取不同的姿势和行为如增减衣服等以达到保温或降温等,称为行为性体温调节。

  3.1 温度感受器

  包括外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 前者分布在皮肤和内脏,对寒冷刺激较敏感。中枢温度感受器分布在脊髓、延髓、脑干网状结构及下丘脑,对温热刺激较敏感。

  3.2体温调节中枢与调定点学说

  体 温调节的基本中枢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此处起着调定点(set point)的作用。当体温低于该值时冷敏神经元兴奋,一方面通过使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加(如寒颤)和非战栗产热等作用使产热过程增强,另一方面使皮下血管 收缩,以减少散热。反之,热敏神经元兴奋使产热减少,皮下血管舒张、发汗等一系列散热活动加强。

  一、选择题:

  1.下列哪种物质即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

  A.葡萄糖

  B.肝糖原[医学 教育网 搜集整理]

  C.三磷酸腺苷

  D.脂肪酸

  E.磷酸肌酸

  2. 基础代谢率与下列哪项具有比例关系?

  A.体重

  B.身高

  C.体表面积

  D.环境温度

  E.年龄

  3.关于能量代谢的描述,正确的是

  A.平静思考问题时,脑组织产热量明显升高

  B.安静时,脑组织耗氧量与肌组织接近

  C.在睡眠和在活跃的精神状态下,脑中葡萄糖代谢明显不同

  D.精神紧张可致机体产热量显著增加

  E.情绪激动时,可直接引起脑组织代谢率显著增加

  答案:1.C 2.C 3.D

  第八章 尿的生成和排出

  〔A1型题〕

  1 可分泌肾素的结构是肾脏的

  A 致密斑

  B 系膜细胞

  C 间质细胞

  D 颗粒细胞

  E 感受器细胞

  2 肾脏致密斑的作用是直接感受

  A 肾血管血压变化

  B 肾血流NaCl含量变化

  C 肾小管内压变化

  D 肾小管液NaCl含量变化

  E 入球小动脉牵张刺激

  3 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A 肾小球

  B 肾小体

  C 肾小管

  D 集合管

  E 肾单位

  4 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

  A 血流量小

  B 血流分布均匀

  C 肾小管 周围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D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E 肾血流量易随全身血压波动而变化

  5 最易通过肾小球滤过膜的物质是

  A 带负电的小分子

  B 带正电的小分子

  C 电中性的小分子

  D 带正电的大分子

  E 带负电的大分子

  6 促进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 囊内液体胶体渗透压

  C 血浆胶体渗透压

  D 囊内压

  E 全身动脉压

  7 肾血流量与全身血液循环相配合主要靠下列哪项来调节

  A 自身调节

  B 神经体液调节

  C 负反馈调节

  D 正反馈调节

  E 前馈调节

  8 下列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A 肾交感神经兴奋

  B 注射大量肾上腺素

  C 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 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

  E 注射抗利尿激素

  9 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引起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是由于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增高

  B 肾内压下降

  C 血浆胶渗压增高

  D 肾血浆流量增多

  E 囊内液胶渗压下降

  10 交感神经兴奋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由于

  A 平均动脉压降低

  B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C 囊内压升高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E 肾血浆流量降低

  11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每分钟

  A 一个肾单位生成的原尿量

  B 一个肾脏生成的原尿量

  C 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D 两肾生成的终尿量

  E 一个肾脏生成的终尿量

  12 滤过分数指下列哪一项的比值

  A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B 肾血浆流量/肾血流量

  C 肾血流量/肾血浆流量

  D 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

  E 肾血流量/心输出量

  13 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是由于

  A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B 肾血浆流量增大

  C 血浆蛋白浓度增高

  D 肾小球滤过膜面积增大

  E 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14 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

  A 基侧膜上的Na+ 泵

  B 管腔膜上的同向转运

  C 管腔膜上的逆向转运

  D 管腔膜上的电中性转运

  E 管腔膜 上的生电性转运

  15 下列哪项属于被动转运

  A 水从低渗透压侧至高渗透压一侧

  B Na+ 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

  C 葡萄糖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

  D 氨基酸从低浓度侧至高浓度侧

  E 蛋白质进入细胞

  16 抑制近球小管的Na+ -H +交换不引起

  A Na+ 排出增多

  B Cl-排出增多

  C 水排出增多

  D HCO3-排出增多

  E 葡萄糖排出增多

  17 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发生于

  A 近球小管

  B 髓袢

  C 远球小管

  D 集合管

  E 各段肾小管

  18 近球小管对小管液的重吸收为

  A 低渗重吸收

  B 等渗重吸收

  C 高渗重吸收

  D 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

  E 受醛固酮的调节

  19 肾糖阈是指

  A 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B 肾小球开始滤过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C 肾小管开始吸收葡萄糖的血糖浓度

  D 肾小管吸收葡萄糖的最大能力

  E 肾小球开始滤过葡萄糖的临界尿糖浓度 20 肾小管对HCO-3的重吸收

  A 以HCO3-的形式吸收

  B 以CO2的形式吸收

  C 主要在远球小管进行

  D 滞后于Cl-的吸收

  E 不依赖于H+的分泌

  21 肾小管对H+的分泌增加不引起

  A Na+ 吸收增加

  B HCO3-重吸收增加

  C NH3分泌增加

  D K+分泌增加

  E H2PO4-排出增加

  22 髓质高渗梯度建立的主要动力是

  A 近球小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B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C 远球小管、集合管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D 髓袢升支粗段对尿素的主动重吸收

  E 远球小管、集合管对尿素的主动重吸收

  23 肾脏外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

  A 近球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

  * B 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

  C 远球小管对NaCl的重吸收

  D 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

  E 集合管对尿素的重吸收

  24 肾脏内髓部渗透梯度的形成主要依赖于

  A NaCl

  B 尿素

  * C NaCl和尿素

  D KCl

  E NaCl和KCl

  25 代谢性酸中毒常伴有高血钾是由于肾小管

  A H+-Na+交换增强

  B H+-Na+交换增强

  * C H+-Na+交换减弱

  D K+重吸收增强

  E NH4+-K+交换减弱

  26 剧烈运动时尿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 体循环动脉血压下降

  B 醛固酮分泌增多

  C 肾血流量减少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E 肾小管对水重吸收增加

  27 高血钾引起代谢性碱中毒是由于肾小管

  A H+-Na+交换增强

  B H+-K+交换增强

  C K+-Na+交换减弱

  D HCO3-重吸收增强

  E NH4+-K+交换减弱

  28 球管平衡是指

  A 近球小管对滤过液的重吸收率为65%~70%

  B 肾小球滤过率等于肾小管吸收率

  C 肾小管的重吸收率为65%~70%

  D 肾小球滤过率随肾小管吸收率而变化

  E 以上都不是

  29 抗利尿激素的主要作用是

  * A 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B 增强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

  C 提高内髓部集合管对尿素的通透性

  D 促进近球小管对水的重吸收

  E 保Na+、排K+、保水

  30 下列可抑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因素是

  A 心钠素

  B 血管 紧张素Ⅱ

  C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D 血压降低

  E 大量出汗

  31 大量饮清水后引起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B 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 动脉血压升高

  D 近球小管渗透压增高

  E 血管紧张素Ⅱ减少

  32 大量饮清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主要是由于

  A 血量增多

  B 动脉血压增高

  C 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

  D 血管紧张素Ⅱ减少

  E 心钠素增多

  33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时

  A 醛固酮分泌减少

  B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肾上腺素分泌减少

  D 肾脏NaCl排出减少

  E 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34 致密斑感受器直接感受下列哪项变化

  A 肾小球滤过率

  B 流经致密斑的钠量

  C 循环血量

  D 动脉血压

  E 血K+

  35 可致肾素分泌增多的因素是

  * A 入球小动脉压降低

  B 交感神经活动降低

  C 血Na+降低

  D 血K+升高

  E 致密斑活动降低

  36 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

  A Na+重吸收减少

  B K+重吸收增加

  C 水重吸收减少

  D Cl-重吸收减少

  * E K+排出增加

  37 可促进醛固酮分泌的因素是

  A 血管紧张素Ⅱ增多

  B 血Na+增多

  C 血K+降低

  D 血量增多

  E 血压升高

  38 正常终尿约占肾小球滤过液量的

  A 1%

  B 5%

  C 10%

  D 15%

  E 20%

  【A2型题】

  39 某慢性低氧血症患者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和高钾血症,

  但血压正常。分析该患者血钾增高的原因是由于

  A 肾小管K+-Na+交换减弱

  B 肾小管K+-H+交换增加

  C 肾小管Na+重吸收减少

  D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E 近球小管K+重吸收增多

  40 某患者服用碳酸酐酶抑制剂乙酰唑胺后出现尿液NaCl、

  水、HCO3-排出增多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分析该患者出

  现代谢性酸中毒是由于

  A 肾小管H+-Na+交换减弱

  B 肾小管K+-H+交换增加

  C 近球小管K+的吸收增加

  D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E 肾小管Na+重吸收减少

  41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20%葡萄糖50 ml,患者尿量显著增加,

  尿糖定性阳性。分析该患者尿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 肾小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B 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C 肾小管溶质浓度增加

  D 肾小管对Na+吸收减少

  E 血容量增大

  42 某患者服用对髓袢升支粗段NaCl主动重吸收有抑制作用的 速尿后,尿量增多,尿渗透压下降,该患者排低渗尿的原 因是远曲小管、集合管

  A 对Na+主动重吸收减少

  B 对Cl-主动吸收减少

  C 对水的通透性降低

  D 管腔外渗透压梯度降低

  E 管腔内溶质浓度增加

  43 给家兔静脉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减少,尿液渗透压增高。该动物尿量减少的主要机制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A 对水通透性增高

  B 对Na+重吸收增多

  C 对尿素重吸收增多

  D 管腔内溶质浓度降低

  E 管腔外渗透压升高

  44 给家兔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和尿量迅速减少,该动物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主要原因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B 肾小囊内压升高

  C 肾小囊内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D 血浆胶体渗透夜升高

  E 肾血流量减少

  45 已知菊粉可经肾小球自由滤过,但不被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给某人静脉注射菊粉后,肾脏每分钟可将125ml血浆中的菊粉完全清除,该值等于

  A 肾小球滤过率

  B 肾血流量

  C 肾血浆流量

  D 肾小管分泌率

  E 肾小管重吸收率

  46 已知碘锐特在流经肾循环后可被完全清除,肾静脉中该物质 浓度为零。给某人静脉滴注碘锐特后肾脏每分钟可将660ml血浆中的碘锐特完全清除,该数值等于

  A 肾小球滤过率

  B 肾血流量

  C 肾血浆流量

  D 肾小管分泌率

  E 肾小管重吸收率

  47 经测定某患者的尿素清除率为70ml/min,菊粉清除率为125ml/min,两者有差异表明该患者

  A 肾功能减退

  B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C 肾小管可以吸收尿素

  D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

  E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增强

  48 某患者脊髓腰段横断外伤后出现尿失禁,其机制是

  A 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损伤

  B 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质失去联系

  C 排尿反射传入神经受损

  D 排尿反射传出神经受损

  E 膀胱平滑肌功能障碍

  49 某外伤患者大出血后血压降低到60/40mmHg,尿量明显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

  B 肾小囊内压升高

  C 肾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 滤过膜面积减小

  E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B1型题】

  题50~53

  A 菊粉

  B 葡萄糖

  C 尿素

  D 碘锐特

  E NaCl

  50 用于测量肾小球滤过率的物质是

  51 用于测量肾血浆流量的物质是

  52 血浆清除率为零的物质是

  53 血浆清除率最高的物质是

  题54~56

  A 水利尿

  B 渗透性利尿

  C 尿崩症

  D 尿失禁

  E 尿潴留

  54 一次饮用大量清水导致尿量增多称为

  55 下丘脑视上核受损引起

  56 静脉滴注甘露醇引起

  题57~59

  A 抗利尿激素

  B 醛固酮

  C 肾上腺素

  D 血管紧张素Ⅱ

  E 肾素

  57 调节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58 调节远曲小管、集合管对Na+重吸收的主要因素是

  59 可刺激醛固酮分泌的主要是

  试题答案

  1.D 2.D 3.E 4.D 5.B 6.A 7.B 8.C 9.D 10.E

  11.C 12.A 13.E 14.A 15.A 16.E 17.A 18.B 19.A 20.B

  21.D 22.B 23.B 24.C 25.C 26.C 27.C 28.A 29.A 30.A

  31.A 32.C 33.D 34.B 35.A 36.E 37.A 38.A 39.A 40.A

  41.C 42.D 43.A 44.E 45.A 46.A 47.C 48.B 49.A 50.A

  51.D 52.A 53.C 54.B 55. A 56. B 57. A 58. B 59. D

执业医师考试公众号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