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2日上午,乌兰浩特飞机场比往日欢乐了许多,热闹了许多。兴安盟政协组织乌兰浩特地区部分盟政协委员,敬献馨香的鲜花,手挚虔诚的哈达,热烈欢送全国文明家庭王布和家庭进京参加央视春晚。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重要指示精神,深化家庭文明建设,中央文明委开展了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本次活动以爱国守法、遵德守礼、平等和谐、敬业诚信、家教良好、家风淳朴、绿色节俭、热心公益8个方面为评选标准,从全国范围评选了300户文明家庭。王布和家庭是300户文明家庭唯一参加央视春晚的家庭。
王布和——感人的医生
在兴安盟科右中旗巴仁哲里木镇哲里木嘎查的西山顶上有这样一座敖包,敖包虽然不算大,却被人们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敖包顶上,银色三叉道格连着一条条挂满五彩缤纷的三角小旗的绳索,算不上壮观,但它却在时光流转中渐渐变大、变高。
原来,这是病愈的患者为巴仁哲里木镇哲里木嘎查卫生院的王布和医生垒建起来的。
这座小敖包承载的不仅仅是王布和医生高超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还有对其家人的感恩。
18日下午,荣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的王布和家庭代表载誉归来。
默默付出
在家乡,王布和是乡亲口中的“草原神医”。30年如一日,嘎查卫生院每天平均接诊500人,最多达到800人。
刚开始行医时,王布和自己也非常困难,可是对待贫困的乡亲,他不仅免费医治,还提供免费食宿,赠送回家的路费。行医看病不仅没给家里带来经济收入,相反还增加了额外负担。
为能帮到更多的贫困患者,王布和除了自己采药降低成本外,妻子和儿媳还承包了700亩土地养殖牛羊,每年的收入全部用来维持诊所的正常运转和补助求医者。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一批批患者健康地离开,一个个病人慕名而来,王布和累计接待、救治患者近百万人。
如今,王布和使用的“科尔沁蒙医药浴疗法”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扎根草原
王布和曾这样说:“在我小时候最困难时,是当地老百姓把我养大的,我一辈子都不能忘。我学医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人活着,有多大能力就该做多大的贡献。”
多少年来,多少大医院请王布和加入,他都没有去,他是为履行自己的诺言。如今,卫生院规模大了,成为中国健康扶贫工程定点医疗单位。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但不管是国外的国内的,贫穷的富裕的,他总是一如既往、一视同仁,把所有的爱倾注给患者。
在王布和的卫生院,没有划价这个程序,工作流程就是开方、拿药或治疗。他说,从医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说过价格。
每天王布和要接待150到200名就医者,最多时达到700到800人。虽然没有闲暇时间,但他不忘关注社会。
奉献社会
60多岁的残疾五保户哈日巴拉,老伴去世早,生活不能自理。10多年来,每年都是布和大夫给解决种子、化肥等生产物资和他所需的药品。春天帮着种地,秋天帮着秋收。眼看着哈日巴拉住的土房成了危房,王布和又拿出1万多元钱给他盖起了砖木结构的两间房,建了院套,拉了电、打了井。
为改善嘎查的办学条件,他每年拿出1000元帮助嘎查学校解决实际困难,1998年又拿出3000元彻底翻修了学校房舍,还为学校打了一眼井。从1996年开始,他每年拿出2000元,逐年有计划地分配给全旗的中小学。到现在,吐列毛杜镇中学等十几所学校已经受益。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嘎查因地理位置偏僻,不通电,他拿出1万余元赞助嘎查拉上了电。1998年,一场大洪水冲毁了嘎查通往镇里的桥梁,附近十几个屯子的人无法通行,王布和前后三次修桥,第四次筹借26万元资金修建了较为坚固的钢筋水泥桥,因而,乡亲们亲切地称这座桥为“布和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