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9:00-21:00
详情11月10日 07:00-08:30
详情2021临床助理医师笔试基础科目冲刺之生理学——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相信是各位考生关注的事情,2021年笔试冲刺突破班的冲刺刷题直播课已经开始了,冲刺阶段还是以刷题为主,如果大家想要冲刺刷题和实战模考,可购买冲刺突破班课程,全程直播,老师带你高效刷题,点击购买>
基础知识/医学人文
考点1 生理学——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难度】★★
【考频指数】★★★
考点点拨: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使递质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开放,后膜主要对Na+的通透性增大,发生净内向电流,从而引起后膜的局部去极化。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是指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其产生机制是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递质门控氯通道开放,引起外向电流,结果引起后膜的局部超极化。此外,IPSP的形成还可能与突触后膜钾通道的开放或钠通道和钙通道的关闭有关。
【例题·B1型题】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局部电位
D.静息电位
E.后电位
1.终板电位是
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
【答案】C;C
【解析】终板电位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兴奋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产生的电位。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提高了膜对离子的通透性。这促使膜外的钠离子迅速内流,造成膜内钠离子急剧增加,膜内电位高于膜外,引起突触后膜的去极化,膜电位降低。是突触后膜产生兴奋的表现。属于局部电位。
推荐阅读:
【直播课表】2021年临床执业/助理医师无忧实验班直播课安排详情
2021年临床助理医师综合笔试冲刺包限量抢购!拼团0.01元!
以上是”2021临床助理医师笔试基础科目冲刺之生理学——突触后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的内容,希望对考生备考有所帮助,预祝考生顺利通过2021年临床助理医师考试,购买冲刺突破班,胜算更稳,点击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