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20年第52期

2020-08-19 16:47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20年第52期的内容更新啦,医学教育网编辑为大家整理如下,预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问题索引:

【问题】

一、影响分娩的因素有哪些?

二、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有哪些?

三、总产程和产程分期有哪些?

具体解答:

一、影响分娩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分娩的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及精神心理因素。若各因素均正常并能相互适应,胎儿能顺利经阴道自然娩出,为正常分娩。

(一)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宫腔内逼出的力量称为产力。

产力包括:①子宫收缩力(宫缩);②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③肛提肌收缩力。

1.子宫收缩力是临产后的主要产力,贯穿于分娩全过程。

临产后的子宫收缩力能使:①宫颈管短缩消失;②宫口扩张;③胎先露下降;④胎儿胎盘娩出。

临产后的子宫收缩力特点为“三性一作用”:

(1)节律性:宫缩的节律性是临产的重要标志。正常宫缩是宫体肌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并伴有疼痛,称为“阵痛”。临产开始时,宫缩间歇期5~6分钟,持续约30秒。随产程进展,宫缩间歇期渐短,持续时间渐长。宫口开全(10cm)后,宫缩间歇期仅1~2分钟,持续时间60秒。宫缩强度随产程进展逐渐增加,宫缩压力由临产初期20~30mmHg,至第一产程末增至40~60mmHg,第二产程可高达100~150mmHg,而间歇期宫腔压力仅为6~12mmHg。

(2)对称性:正常宫缩起自两侧宫角部(受起搏点控制),以微波形式向宫底中线集中,左右对称,再以每秒2cm速度向子宫下段扩散,约15秒均匀协调遍及整个子宫。

(3)极性:宫缩以宫底部最强最持久,向下逐渐减弱,宫底部收缩力的强度几乎是子宫下段的2倍。此为子宫收缩力的极性。

(4)缩复作用:每当子宫收缩时,子宫体部肌纤维缩短变宽,间歇时肌纤维重新松弛,但不能完全恢复到原来长度,经过反复收缩,肌纤维越来越短,能使宫腔内容积逐渐缩小,迫使胎先露下降及宫颈管逐渐缩短直至消失。

2.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腹压)是第二产程时娩出胎儿的重要辅助力量。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使腹内压增高,促使胎儿娩出。腹压在第二产程末期配合宫缩时运用最有效,能迫使胎儿娩出。腹压在第三产程能迫使已剥离的胎盘娩出。

3.肛提肌收缩力有协助胎先露在骨盆腔进行内旋转的作用。胎头枕部露于耻骨弓下时,能协助胎头仰伸及娩出;当胎盘降至阴道时,能协助胎盘娩出。

(二)产道产道是胎儿娩出的通道,分为骨产道与软产道两部分。

1.骨产道

(1)骨盆入口平面:前方为耻骨联合上缘,两侧为髂耻缘,后方为骶岬上缘。骨盆入口平面有如下4条径线:

1)入口前后径:又称真结合径。耻骨联合上缘中点至骶岬上缘正中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cm,是胎先露进入骨盆入口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2)入口横径:左右髂耻缘间的最大距离,正常值平均13cm。

3)入口斜径:左骶髂关节至右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左斜径;右骶髂关节至左髂耻隆突间的距离为右斜径,正常值平均12.75cm。

(2)中骨盆平面:为骨盆腔最狭窄部分。前方为耻骨联合下缘,两侧为坐骨棘,后方为骶骨下端。有2条径线:

1)中骨盆前后径:正常值平均11.5cm。

2)中骨盆横径(坐骨棘间径):两坐骨棘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0cm,是胎先露通过中骨盆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关系密切。

(3)骨盆出口平面:为骨盆腔下口。骨盆出口平面有4条径线:

1)出口前后径:耻骨联合下缘至骶尾关节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11.5cm。

2)出口横径(坐骨结节间径):两坐骨结节末端内缘的距离,正常值平均9cm,是胎先露通过骨盆出口的重要径线,其长短与分娩的关系密切。

3)出口前矢状径:耻骨联合下缘中点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6cm。

4)出口后矢状径:骶尾关节至坐骨结节间径中点间的距离,正常值平均8.5cm。若出口横径稍短,出口横径与出口后矢状径之和>15cm,正常胎头可通过后三角区经阴道娩出。

(4)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

1)骨盆轴:连接骨盆各平面中点的假想曲线为骨盆轴。此轴上段向下后方,中段向下,下段向下前方。

2)骨盆倾斜度:指妇女站立时,骨盆入口平面与地平面所形成的角度,一般为60°。骨盆倾斜度过大,影响胎头衔接和娩出。

2.软产道由子宫下段、宫颈、阴道及骨盆底软组织构成的管道。

(1)子宫下段

1)子宫下段:由非孕时长约lcm的子宫峡部伸展形成。妊娠12周后的子宫峡部扩展成宫腔一部分,至妊娠末期被逐渐拉长形成子宫下段。临产后的规律宫缩使子宫下段快速拉长达7~10cm,肌壁变薄成为软产道的一部分。

2)生理缩复环: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肌壁越来越厚,子宫下段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形成一环状隆起,称生理缩复环。

(2)宫颈的变化

1)宫颈管消失:临产前的宫颈管长2~3cm,初产妇较经产妇稍长。临产后的规律宫缩使宫颈内口的肌纤维向上牵拉,使宫颈管形成漏斗形,随后宫颈管逐渐短缩直至消失。初产妇多是宫颈管先消失,宫口后扩张;经产妇多是宫颈管消失与宫口扩张同时进行。

2)宫口扩张:临产前,初产妇的宫颈外口仅容一指尖,经产妇能容一指。临产后,子宫收缩及缩复向上牵拉使得宫口扩张。当宫口开全(10cm)时,妊娠足月胎头方能通过。

3)骨盆底、阴道及会阴的变化:破膜后胎先露下降直接压迫骨盆底,阴道黏膜皱襞展平使腔道加宽。肛提肌收缩使5cm厚的会阴体变薄到仅2~4mm,以利胎儿通过。会阴体虽能承受一定压力,分娩时保护会阴不当,容易造成裂伤。

(三)胎儿胎儿能否顺利通过产道,还取决于胎儿大小、胎位及有无造成分娩困难的胎儿畸形。

1.胎儿大小是决定分娩难易的重要因素之一。胎儿过大致胎头径线大时,尽管骨盆大小正常,也可因相对性骨盆狭窄造成难产

(1)胎头颅骨:在分娩过程中,通过颅骨轻度重叠使头颅变形,缩小头颅体积,有利于胎头娩出。颅缝交界处较大空隙为囟门,位于胎头前方菱形的为前囟(大囟门),位于胎头后方三角形的为后囟(小囟门)。

(2)胎头径线:主要有:①双顶径:为两侧顶骨隆突间的距离,是胎头最大横径,妊娠足月时平均为9.3cm,临床常用B型超声检测此值来判断胎儿大小;②枕额径:为鼻根上方至枕骨隆突间的距离,胎头以此径衔接,妊娠足月时平均11.3cm;③枕下前囟径:又称小斜径,为前囟中央至枕骨隆突下方间的距离,胎头俯屈后以此径通过产道,妊娠足月时平均9.5cm;④枕颏径:又称大斜径,为颏骨下方中央至后囟顶部间的距离,妊娠足月时平均约13.3cm。

2.胎位头先露是胎头先通过产道,矢状缝和囟门是确定胎位的重要标志。

(1)头先露时,由于分娩过程中颅骨重叠,使胎头变形、周径变小,有利于胎头娩出。

(2)臀先露时,胎臀先娩出,阴道扩张不充分,胎头娩出时头颅无变形,使后出胎头娩出困难。

(3)肩先露时,妊娠足月胎儿不能通过产道。

3.胎儿畸形如脑积水、联体儿等,通过产道常发生困难。

(四)精神心理因素

1.分娩对产妇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

2.产妇的一系列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

3.临产后恐惧分娩使产妇情绪紧张、焦虑不安,不配合分娩动作,导致子宫缺氧收缩乏力、宫口扩张缓慢、胎先露部下降受阻、产程延长、产妇体力消耗过多。

4.产妇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可导致胎儿缺血缺氧,出现胎儿窘迫。

5.陪伴分娩使产妇精神状态良好顺利度过分娩,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围产期母儿病率。

二、枕先露的分娩机制有哪些?

分娩机制是指胎儿先露部随骨盆各平面的不同形态,被动进行的一连串适应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的全过程。临床上枕左前位最多见,以枕左前位分娩机制为例说明。

(一)衔接胎头双顶径进入骨盆入口平面,胎头颅骨最低点接近或达到坐骨棘水平,称为衔接。枕左前位以较大的枕额径衔接在右斜径上。经产妇多在分娩开始后胎头衔接,部分初产妇在预产期前1~2周内胎头衔接。若初产妇已临产而胎头仍未衔接,应警惕存在头盆不称。

(二)下降胎头沿骨盆轴前进的动作称为下降,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下降动作贯穿于分娩全过程,与其他动作相伴随。促使先露下降的因素有:

1.宫缩时通过羊水传导,压力经胎轴传至胎头。

2.宫缩时宫底直接压迫胎臀。

3.胎体伸直伸长。

4.腹肌和膈肌收缩使腹压增加。

(三)俯屈胎头以枕额径进入骨盆腔降至骨盆底时,胎头枕部遇肛提肌阻力,变较大的胎头枕额径为最小的枕下前囟径称为俯屈。

(四)内旋转胎头为适应骨盆纵轴而旋转,使矢状缝与中骨盆及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动作称为内旋转。内旋转使胎头向前旋转45°。内旋转动作从中骨盆平面开始至骨盆出口平面结束,胎头在第一产程末完成内旋转动作。

(五)仰伸胎头下降达阴道外口时,宫缩和腹压继续迫使胎头下降,而肛提肌收缩力又将胎头向前推进,胎头枕骨下部达耻骨联合下缘时,以耻骨弓为支点,使胎头逐渐仰伸。当胎头仰伸时,胎儿双肩径沿左斜径进入骨盆入口。

(六)复位及外旋转胎头娩出后,为使胎头与胎肩恢复正常关系,胎头枕部再向左旋转45°称为复位。胎肩在盆腔内继续下降,前(右)肩向前向中线旋转45°时,胎儿双肩径转成与骨盆出口前后径相一致的方向,胎头枕部需在外继续向左旋转45°;以保持胎头与胎肩的垂直关系,称为外旋转。

(七)胎肩及胎儿娩出胎头完成外旋转后,胎儿双肩相继娩出,胎体及胎儿下肢随之取侧位顺利娩出。

三、总产程和产程分期有哪些?

分娩全过程即总产程,指从出现规律宫缩开始至胎儿、胎盘娩出的全过程,临床上分为如下3个产程:1.第一产程(firststageoflabor)又称宫颈扩张期,指从规律宫缩开始到宫颈口开全(10cm)。第一产程又分为潜伏期和活跃期:①潜伏期为宫口扩张的缓慢阶段,初产妇一般不超过20小时,经产妇不超过14小时。②活跃期为宫口扩张的加速阶段,可在宫口开至4~5cm即进入活跃期,最迟至6cm才进入活跃期,直至宫口开全(10cm)。此期宫口扩张速度应≥0.5cm/h。

2.第二产程(secondstageoflabor)又称胎儿娩出期,指从宫口开全至胎儿娩出。未实施硬膜外麻醉者,初产妇最长不应超过3小时,经产妇不应超过2小时;实施硬膜外麻醉镇痛者,可在此基础上延长1小时,即初产妇最长不应超过4小时,经产妇不应超过3小时。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产程不应盲目等待至产程超过上述标准方才进行评估,初产妇第二产程超过1小时即应关注产程进展,超过2小时必须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母胎情况全面评估,决定下一步的处理方案。

3.第三产程(stirdstageoflabor)从胎儿娩出至胎盘胎膜娩出,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

《临床执业医师》答疑周刊(2020年第52期)

编辑推荐:

8.19医师节福利来袭!免费领取临床执业医师考前模考密卷(三套)

考前1周必背考点!临床执业医师26大系统考试重点归纳总结!

2020年国家临床执业医师机考模拟系统/机考规则/考试流程/注意事项/答题技巧

全国2020年临床执业医师医学综合笔试考前须知/注意事项/温馨提示

以上关于“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答疑周刊》2020年第52期”的文章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的文章随时关注医学教育网!

执业医师考试公众号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