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体洞形为了确保修复体的良好固位,需要具备一定的固位形态。这些固位形态主要包括:
1. 洞缘斜面:在洞的边缘制作大约45度角的斜面,宽度约1mm左右。这样做可以增加粘接面积,提高密封性,防止微渗漏。
2. 鸠尾固位形:适用于I类和II类洞型,在洞底中心或接近中心处形成鸠尾形状,以增强抗力和固位力。
3. 倒凹固位:在洞壁上制作少量的倒凹(小于6度),利用材料凝固后的收缩来实现机械锁紧作用,增加固位效果。
4. 洞底预备:确保洞底平整、光滑,无明显尖锐边缘或者突起,有利于提高修复体与基牙之间的密合程度。
5. 轴壁内聚角:轴壁之间形成轻微的向心性倾斜(约2-5度),有助于增强修复体的稳定性,并减少应力集中。
6. 边缘延伸: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洞形边缘,尤其是对于那些承受较大咬合力的位置,可以增加支持面积和强度。
以上就是嵌体洞形应该具备的主要固位形态,实际操作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
1. 洞缘斜面:在洞的边缘制作大约45度角的斜面,宽度约1mm左右。这样做可以增加粘接面积,提高密封性,防止微渗漏。
2. 鸠尾固位形:适用于I类和II类洞型,在洞底中心或接近中心处形成鸠尾形状,以增强抗力和固位力。
3. 倒凹固位:在洞壁上制作少量的倒凹(小于6度),利用材料凝固后的收缩来实现机械锁紧作用,增加固位效果。
4. 洞底预备:确保洞底平整、光滑,无明显尖锐边缘或者突起,有利于提高修复体与基牙之间的密合程度。
5. 轴壁内聚角:轴壁之间形成轻微的向心性倾斜(约2-5度),有助于增强修复体的稳定性,并减少应力集中。
6. 边缘延伸:根据需要适当延长洞形边缘,尤其是对于那些承受较大咬合力的位置,可以增加支持面积和强度。
以上就是嵌体洞形应该具备的主要固位形态,实际操作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
学员讨论(0)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