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直播公告
10月28日 16:00-18:00
详情9月19日 19:30-21:00
详情为方便大家复习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相关内容,下面将整理的“【邵启轩】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精选课讲义——心身疾病”内容分享给大家,更多考点资料>>
第一节 心理应激与应对
一、心理应激的定义、原因与反应
(一)心理应激的定义
心理应激是人对外界环境有害物、威胁、挑战经认知、评价后所产生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反应。
(二)心理应激的原因
1.社会性应激源
包括各种生活事件、日常困扰、重大变故和文化冲突等。
2.职业性应激源
指与工作有关的应激源。
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其谦逊的美德与个人至上环境常发生冲突,由此产生适应不良,这种冲突属于
A.躯体性应激源
B.环境性应激源
C.社会性应激源
D.心理性应激源
E.职业性应激源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移民美国的中国人,其谦逊的美德与个人至上环境常发生冲突,由此产生适应不良,这种冲突属于社会性应激源。
3.环境性应激源
包括各种特殊环境、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4.心理性应激源
如挫折与心理冲突。
(三)应激的反应
1.应激的心理反应
(1)认知反应:
轻度的应激:增强感知能力,活跃思维。
强烈的应激:产生不良影响
导致如感觉过敏或歪曲、钻牛角尖、思维或语言迟钝或混乱、自治力下降、自我评价降低等现象。
女,28岁。遇应激事件后,喜欢用钻牛角尖的方式来处理,这种反应属于
A.心理反应
B.行为反应
C.情绪反应
D.生理反应
E.认知反应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题中所述反应属于认知反应。
(2)情绪反应:
应激可导致焦虑、恐惧、愤怒和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
焦虑是心理应激最常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适度的焦虑可提高人的警觉水平,有利于个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但过度的焦虑则会破坏个体的认知能力
(3)行为反应:
“战”或“逃”两种类型
①“战”表现为接近应激源,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②“逃” 表现为远离应激源的防御行为。
③不“战”也不“逃”的行为,称为退缩性反应,表现为顺从、依附和讨好,与保存实力和安全需要有关
适应不良的行为性应激反应包括:
逃避与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
(4)自我防御反应:
指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来应对环境的挑战, 将自己与环境刺激的关系稍作调整,以 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和内心痛苦。
自我防御反应举例:否定作用
否定存在或者已经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
2.应激的生理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信息接受、整合,传递至下丘脑,下丘脑通过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
同时,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可兴奋 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导致 皮质激素水平升高。
当机体处于强烈的应激状态时。可表现出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加速,这些生理反应说明哪个系统活动增强
A.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B.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C.交感-肾上腺髓质轴
D.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E.下丘脑-垂体后叶轴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信息接受、整合,传递至下丘脑,下丘脑通过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
二、心理应激对健康的影响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长期的或强烈的应激反应会引起心身疾病和心理障碍。
君子不刑不发
天行健, 君子自强不息
三、应对心理应激的反应与应对的方法
(一)应激心理反应的中介和调节机制
1.应激源对应激心理反应的影响
2.认知评价
对同一类应激源的反应可因个体对其的认知、评价、体验和观念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3.人格
内向型性格的人在应激状态下多表现为冷静、沉静或压抑,而外向型性格者则多表现为愤怒、痛苦或高兴。
处于相同应激源作用下而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其主要原因是个体的
A.体质不同
B.认知评价不同
C.敏感强度不同
D.反应强度不同
E.文化程度不同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认知评价:对同一类应激源的反应可因个体对其的认知、评价、体验和观念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4.社会支持
应激状态下个体受到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
5.应对风格
只有恰当评估应激事件和自己的应对风格和能力,并能合理地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才能较好地适应和应对应激源。
(二)应对心理应激的方法
1.消除、逃避或回避应激源。
2.调整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态度,常常要降低期望值。
3.增加对刺激事件的可控性和可预测性。
4.提高自身应对能力与经验。
5.采用自我防御机制。
6.学会放松和自我调节。
7.取得社会支持和安慰,利用各种有效的应对资源。
8.请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给予帮助,必要时选用适当药物。
第二节 心身疾病概述
心身疾病的概念
一、心身疾病的定义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狭义的心身疾病
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
也包括了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是
A.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
B.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精神疾病
C.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神经症
D.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生理反应
E.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器官系统功能性反应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
内科心身疾病:
下列疾病中属于心身疾病的是
A.精神分裂症
B.抑郁症
C.消化性溃疡
D.大叶性肺炎
E.精神发育迟缓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消化性溃疡属于心身疾病。
外科心身疾病:全身性肌肉痛、书写痉挛、外伤性神经症、阳痿、类风湿关节炎。
妇科心身疾病:痛经、月经不调、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功能性子宫出血、功能性不孕症、性欲减退、更年期综合征、心因性闭经。
儿科心身疾病:心因性发热、站立性调节障碍、继发性脐绞痛、异食癖。
眼科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中心性视网膜炎、眼肌疲劳、眼肌痉挛等。
口腔科心身疾病:复发性慢性口腔溃疡、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特发性舌痛症等。
耳鼻喉科心身疾病:梅尼埃综合征、咽喉部异物感、耳鸣、晕车等。
皮肤科心身疾病:神经性皮肤炎、皮肤瘙痒症、圆形脱发、多汗症、慢性尊麻疹、牛皮癣、湿疹、白癜风。
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如癌症、肥胖症等也属于心身疾病。
(二)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1.心理动力理论(强调潜意识冲突导致疾病)
2.行为学习理论(社会环境致压力大,BP↑)
3.心理生理学理论(心理神经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
二、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
(一)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要点
1.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学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2.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且与上述改变构成因果关系。
3.排除神经症、精神病和理化、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疾病。
(二)心身疾病诊断应注意的问题
1.确定躯体症状
2.寻找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
3.排除躯体疾病和神经症的诊断
4.关注疾病症状与心理应激反应的相似性
心身疾病的界定条件是
A.在发病的原因中心理社会因素是重要的因素
B.具有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
C.具有明显的器质性病理改变或病理生理变化
D.不是神经症和精神病
E.以上都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心身疾病的诊断标准要点:
(1)有明确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病理学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2)有明确的心理社会因素,并且与上述改变构成因果关系。
(3)排除神经症、精神病和理化、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疾病。
下列疾病中,不属于心身疾病的是
A.十二指肠溃疡
B.抑郁症
C.癌症
D.糖尿病
E.支气管哮喘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抑郁症属于单纯心理疾病,不属于心身疾病。
(三)心身疾病诊断程序
1.病史采集
2.体格检查
3.心理学检查
第三节 心理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
一、情绪与心身疾病
心理紧张刺激
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糖尿病、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一定的关系。
心理上的丧失感对于健康的危害最大。
这种丧失感可以是具体的事或物,例如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丧失感,例如工作的失败等。
二、人格特征与心身疾病
A型行为:
争强好胜,雄心勃勃,积极工作而又急躁易怒,即具有时间紧迫感、竞争、敌对倾向等特征。
A型行为类型---冠心病有密切联系
B型行为:
悠然自得,容易满足,随遇而安,无时间紧迫感,不争强好胜属。
C型行为:
不善于表达宣泄焦虑情绪、压制本该发泄的情绪。过分屈从克制、姑息迁就、忍耐、依顺。在相似的不幸事件中容易产生更多的失望、悲伤、忧郁等情绪
C型行为类型-----肿瘤
三、社会环境与心身疾病
(一)社会因素与心身疾病
如战争、空袭、社会动乱可引起人们罹患各种心身疾病的可能性增高。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士兵曾有整个连队突然患应激性胃肠溃疡的情况;又如当社会大动乱时,妇女月经失调的人数增多。
(二)生活事件与疾病的相关研究
生活变化可以避免单调、乏味,激励人们采取行动以适应新环境。
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
四、几种常见的心身疾病
(一)原发性高血压
1.原发性高血压的概念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和其他许多因素相关的、但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的、以慢性血压升高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2.心理社会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结构变化、生活事件、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的变化都可引起高血压。
(2)情绪因素:强烈的焦虑、恐惧、愤怒和敌意情绪均可引起血压升高。
(3)不良行为因素:与高钠饮食、超重、肥胖、缺少运动、大量吸烟、酗酒、鼾症、生活不规律等因素有关。
(4)人格特征:焦虑情绪反应和心理矛盾的压抑是高血压病患者发病主要心理因素。高血压病人中, A型行为占63.6%。
(二)冠心病
1.冠心病的概念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
2.心理社会因素与冠心病
(1)情绪因素:急剧情绪变化或痛苦的反应可引起猝死,多为心肌梗死。
(2)个性心理特征
(3)社会环境因素:冠心病发病率西方国家高于东方国家,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
(4)行为因素:A型行为是冠心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外,还包括吸烟、缺乏运动、过食和肥胖及对社会适应不良等。
(三)癌症
1.癌症的概念 癌症是人体器官或组织的细胞在各种内在和外界的致癌因素长期作用下,逐渐发生持续性异常增生(繁殖)所形成的新的生长物或新生物。
2.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
(1)生活事件与癌症:尤以家庭不幸等方面的事件,例如丧偶、近亲死亡、离婚等为显著。
(2)应对、情绪反应与癌症的发生:不善于宣泄生活事件造成的负性情绪体验者,即习惯于采用克己、压抑的应对方式者,其癌症发生率较高。
(3)个性特征与癌症的发生:
共有的心理特征为不善于表达和宣泄焦虑情绪、抑郁,尤其是竭力压制本该发泄的愤怒情绪。 C型行为。
(4)心理社会因素与癌症的发展:
具有以下一些心理行为特点的癌症病人,平均生存期明显延长:①能始终抱有希望和信心;②能及时表达或发泄自己的负性情感;③能积极开展有意义的和有快乐感的活动;④能与周围人保持密切联系。相反,消极的心理行为反应则加速癌症的恶化过程。
〖医学教育网版权所有,转载必究〗“【邵启轩】公卫执业医师考试《医学心理学》精选课讲义——心身疾病”的内容,由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搜集,希望对正在备战公卫医师考试的人提供帮助,更多备考资料干货,敬请关注医学教育网公卫执业/助理医师栏目。